清晨的洣江泛起粼粼波光,岸边一群身着红马甲的身影正沿着河道巡查——他们是茶陵县"河小青"志愿者,也是防溺水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,其中正有张家界学院24级软件工程2班曹艺蕊同学的身影。在这条孕育了千年农耕文明的母亲河旁,一场由团县委、教育局与志愿者联合会共同发起的行动,正将青少年安全守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连,书写着新时代的生态环保篇章。
一汪碧水:生态安全的双重防线
"防溺水不只是守护生命,更是守护河流的生态平衡。"然而,这背后暗藏危机:每年夏季,河边嬉戏、下河游泳引发的安全事故,与沿岸垃圾堆积、水质波动等生态问题形成双重挑战。七月的茶陵,正午地表温度常突破40℃,路面蒸腾着热气,连风都带着灼人的温度。曹艺蕊同学的红马甲被汗水浸透,紧紧贴在后背,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进衣领,却丝毫没放慢脚步。
在劝阻青少年远离危险水域的同时,志愿者们总会随身携带垃圾袋,将河边的塑料瓶、食品包装袋一一收走。这种"劝阻+清理"的模式,让安全守护自然延伸为生态保护——志愿者弯腰拾捡垃圾的身影,"爱护河流"便从抽象口号变成了具象行动。
久久为功:从应急守护到长效治理
据了解,茶陵县河小青行动中心成立三年来,已构建起"巡查-宣传-修复"的生态保护闭环。高温天里的坚守,更显这份坚持的珍贵:为了不让垃圾在烈日下腐烂发臭,只能加快清理速度。夕阳西下,志愿者们结束了一天的巡查,随身携带垃圾袋也将河边的塑料瓶、食品包装袋一一收走。这种"劝阻+清理"的模式,让安全守护自然延伸为生态保护——志愿者弯腰拾捡垃圾的身影,"爱护河流"便从抽象口号变成了具象行动。这场始于防溺水的志愿服务,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安全守护意义,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中生动的基层实践。
“刚开始觉得防溺水志愿就是‘动动嘴’,真正穿上红马甲才知道,这活儿‘费腿又费嘴’。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基层生态守护工作的认知。原来以为守护生态、防溺水,只是简单的安全宣传,亲身经历才懂,每一步都要实打实的体力与耐心。”曹艺蕊同学不无感触地说道。“这次实践让我明白,没有哪项守护生态的工作是轻松的。和坐在教室里做课题不同,基层生态志愿,是用脚步丈量河岸,用声音传递安全,用双手清理污染,每一项都要直面酷暑、疲惫与伤痛。”
洣江畔的志愿时光,是一堂生动的“生态实践课”。它让青春与生态守护相遇,让书本知识与基层实践碰撞,更让新一代青年懂得:生态文明建设,需要有人在烈日下“啃硬骨头”,也需要知识赋能让守护更高效。这份对劳动的敬畏或许就是生态志愿实践送给青年最珍贵的礼物,激励着广大学子带着这份热忱与担当,在守护绿水青山的路上,继续坚定前行 。
图文:曹艺蕊
初审:吴婕萌
复审:苏伟
终审:边文钰